一个无风的初冬午后,我带着阿宝,去逛游百花洲南面的济南老街巷。

这张画面有点意思:肃穆庄重的文庙代表厚重的历史,时尚运动中的孩子意味着未来……唉,没咱大人什么事儿——
也就是带着狗瞎溜达了。
逛游济南,就从文庙说起吧。
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:

图:泮池,大麦摄于08年夏天。
这汪池水呈半圆形,是有深意的。

图:鸟瞰泮池,半圆形状一目了然。
百度是这样解释的:
原意为蓄泮水之池,上有拱桥连通。典故出于国学旧制,所谓“天子之学有辟雍,诸侯之学有泮宫(学宫)”。历代认为学府前建泮池能振兴学业之说,故多用于孔庙,文庙等建筑中。古时候凡新入学的生员都要在当地官员的带领下,从棂星门入孔庙,登桥跨泮池,进入大成殿礼拜先师孔子,然后到儒学署拜见教官,这个入学仪式称为“入泮”。
用现代的话翻译下,就是说公务员考试合格了、小民翻身成公仆了,得先由省委组织部的有关领导领着过此桥拜见孔夫子——颇有点鲤鱼跳龙门的意思。据日前的新闻报道,2009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的网上报名通过资格审查人数超过了104万,而最终能捧上“金饭碗”的仅仅13566人,录取率约1.75%,比对历代王朝规定,能走过此桥的人,还真是万里挑一了。走在老街,还不时可以邂逅些很怀旧的玩意儿。在曲水亭和辘轳把子胡同口上,就常年有一对夫妻推车在叫卖油旋。据《济南老街老巷》书中介绍,早年间这街上有个饭铺叫文升园,除了有吉利的名字,还有两样特色名闻遐迩:油旋和坛子肉。

图:辘轳把子街口的油旋。
济南名吃油旋是一种漩涡状葱油小饼,因形似螺旋、外表呈金黄色而得名。油旋外皮酥脆,内瓤柔嫩,葱香透鼻。据说,老济南人吃油旋儿多趁热,再配上碗鸡丝馄饨或甜沫,唉,那个滋儿啊。
搜下具体做法:
用上等白面加水和软,稍饧后,揪下一个剂子,揉匀后,擀成薄皮,将葱油泥抹在面片上,边卷边抻,至面皮极薄,卷成螺旋形圆柱。放在擦过油的鏊子上,用手按扁至直径8厘米、厚2厘米左右圆饼,烘至两面挺身,再放入下面炉壁周围烘烤,中间翻烤一次,至深黄色即熟。取出后趁热将有旋纹一面的中间用手指压出窝,即成多达五六十层的油旋。
 图:曲水亭桥边卖糖葫芦的老汉。
这老汉其他季节卖水果,冬季就在曲水亭桥边制作和卖糖葫芦,有水果山药等多种口味,都是一元一串。
偶尔,还能看见胡同里戏耍的孩子,阳光灿烂,无忧无虑。

下面说说这一带的街道和建筑。传统建筑民居,往往听来非常枯燥,既然咱是逛游,那就由外及里,赶到哪儿说那儿吧。
先说门脸儿。
现在想了解别人家底,看住他哪个小区——济南新富或拆迁户,断不会往一起凑合地。而老济南那会儿不用,各色人等都在城内混居,只看门脸门楼就知道身份地位了。
|